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 » 学术成果 » 学术论文
从陕北“狩猎”题材汉画像石看秦汉时期陕北的地理风貌
2010-01-25 10:26:40 阅读数:

 

程艳妮

      陕北的榆林地区是全国著名的画像石产区之一,这里的画像石不仅数量众多,内涵丰富,而且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本文试从分析陕北地区守猎题材的汉画像石入手,结合历史与考古资料来探讨秦汉时期陕北地区的地理风貌。

      “狩猎”题材画像石是古代画像石诸多题材之一,在全国其它画像石产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但与其它地区相比,榆林地区狩猎题材的画像石所占的比重更大,表现更为广泛。仅就本文不完全统计狩猎题材的画像石就达四十三块之多,约占陕北地区出土画像石总数的8.5﹪。如果把有狩猎图像的画像石也计算在内,则会更多,比重更大。狩猎场面的规模、气氛的激烈程度、动物种类的繁多等方面,其它地区更是无法与榆林这一题材的画像石相比。本文把目前所能见到的“狩猎”题材画像石作了统计,见附表《榆林汉代画像石题材分类表》[1]

 

      从统计来看,狩猎题材画像石基本上都出现在墓室的横额、门楣石上,这或许与横额、门楣更适合表现这一题材有关,或许与当时的丧葬习俗或理念有关。只有极少数的出现在墓室的中柱石上。狩猎类画像石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信息,是我们探讨秦汉时期陕北地区的地理环境、植被状况的重要考古资料。

      榆林汉代画像石中丰富多彩的狩猎场面,可以十分生动反映出射猎是秦汉时期一种十分盛行的带有娱乐性质的活动,陕北地处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接频繁之地,以及这里的人们“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 ]除此之外,这些画像石还向我们透露出怎样的历史信息呢?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对狩猎画像石内容的考察来了解当时的植被分布和地理环境状况呢? 

      狩猎题材的画像石在榆林大量出土和发现,本身就说明当时的陕北地区是非常适宜于狩猎这项活动的。要进行大规模的狩猎活动,就必须有适宜于种类繁多的动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就必须有良好的植被分布和温润的气候条件。而两千多年前的陕北地区显然应具备这些条件。因此,我们就决不能拿现在的眼光来审视两千多年前陕北一带的地理环境。那时的陕北高原原面还是比较平坦,不像现在这样支离破碎,到处是纵横的沟壑。平整的原面上应分布着大片的森林,森林与森林的间隙地带也应是广阔的草原。有众多的动物栖息繁衍在这块广阔的高原上,从上面的涉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陕北高原上,生活着大量的动物,有学者统计仅画像石中出现的动物种类就达二十几种之多,有“马、牛、山羊、盘角羊、猪、鹿、猴、狗、兔、虎、蛇、龟、蟾、鹭、雁、鹤、小鸟、孔雀、松鼠、狐、鸡、鱼”[  ]等,据此我们可以想见当时陕北高原上那一派生机盎然的繁盛景象。然而当时的很多动物在今天的陕北早已不复存在,如虎、熊、鹿、野牛、野黄羊、野猪、野骆驼、獐等。这些动物本来是生活在草原或森林中的动物,随着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不断变化,在今天的陕北几乎绝迹,这说明陕北地区古今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上述的一些动物除了在画像石中频繁出现之外,在考古发掘中也屡有发现。例如,在米脂官庄的一座画像石墓中就曾出土过一幅完整的鹿骨,这可以确证秦汉时期陕北地区是有鹿这种动物生息繁衍的。鹿是生活在林中的一种动物,这也证实秦汉时陕北地区纯在面积不小的森林。

      秦汉时期陕北高原覆盖有森林和草原,也被其它考古发掘所证实。在神木大保当画像石墓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在墓葬中有狗獾的骨骼,数量多达11条之多,占出土动物骨骼总数的39%。由此可见,狗獾是那一时期陕北地区非常普遍的一种动物。《神木大保当汉墓出土动物骨骼鉴定报告》指出:“狗獾为野生动物。狗獾广泛栖息于山林、草坡、田野,以小型兽类、昆虫及植物的根茎为食。马牛羊兔他们适宜在地势平缓、比较干燥的草原地区生活。因此,墓葬周围的自然环境是以草原为主,远处有山林(为狗獾等动物的栖息之地)的自然景观。”[ ]此外,考古人员通过把大保当M1、M2、M3、M5、M9、M23、M24等画像石中的狩猎场面和内蒙鄂托克旗乌兰镇附近发现的东汉壁画中的狩猎场面作比较研究,认为二者“极为相似”,是具有“浓郁草原气息的画卷”。

      陕北地区森林和草原并存的自然环境,也被文献记载和今人的研究所证实。西汉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把全国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经济区域,即山东、山西、江南和碣石龙门以北。 “司马迁认为碣石龙门以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这分明是畜牧地区擅长的物产,也就是说碣石龙门以北为畜牧地区,和山东、山西、江南的农耕地区不同。”[ ]按照司马迁的划分,陕北自然属于碣石龙门以北这一区域,因此这一地区有草原存在是确定无疑的事实。我们可以从场面宏大的放牧场景中真实地感受到这一点。史念海先生在其著作《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一书中认为:“黄土高原在历史上曾是一个富有森林的地区,虽然在森林地区中间有若干个草原地区,成为森林草原地区,森林都还居有重要地位。”[ ]史先生还在该书中举了大量例子来证明其论述。如,今天无定河北岸统万城遗址中发现有大可合抱的松柏和杉木以及史籍记载米脂县古银州城城南有稠密的柏树等等。史先生的论述无疑是正确的,这也充分印证了画像石所反映内容的真实性。 

      总之,通过对狩猎题材画像石的考察与分析,同时结合文献记载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秦汉时期广袤的陕北高原上的地理环境与植被分布状况与两千年后的今天迥然不同。秦汉时期的陕北高原是一个分布有面积广大的森林和草原分布的地方,水草丰美,动物繁盛,气候温暖而湿润,处处显示出盎然的勃勃生机,并有种类众多的动物在此繁衍生息。陕北地区古今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值得我们去深思、探讨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