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 » 学术成果 » 学术论文
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畅通
2009-08-12 09:33:16 阅读数:

 

谭前学

      纵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都是首先发生、成长于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域之内。最初他在这个地域之内独立地发展,基本不受外来文明的影响。古代的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大都是这样发展的。但发展到一定程度,文明的膨胀必然要突破旧有的躯壳,向外部扩散,同周围的其它民族的文化发生接触和交流,以促进自己的进一步发展。

      西汉时期,中国的古代文明发展到了它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他在给予周边各族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急切希望与更为遥远的其它文明进行接触和交流。而中国当时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它只能通过西北内陆与其它文明实现交流。但不幸的是,当时这一地区却被汉王朝的北方敌人匈奴所控制。要实现与其它文明的接触,首先必须打败匈奴。为此,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先后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合与匈奴有矛盾的大月氏与乌孙两个民族共同攻打匈奴,虽然均为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却因此与西域各国建立了正式的联系,了解了大量有关西域等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情况,对随后汉王朝单独对匈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对匈战争的胜利,又在客观上扫清了中西交通的一大障碍,使丝绸之路得以畅通。东汉初年,由于北匈奴的侵扰,丝路曾一度中断。为此,汉章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班超联合西域诸国,将北匈奴赶出了西域,丝路又重新畅通无阻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班超在西域期间,还派遣其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虽未到达目的地大秦,他却是第一个走到波斯湾头的中国人,开创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录。

      汉代丝绸之路,始自汉都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至塔里木盆地分为两道:一条沿盆地北部边缘,一条沿盆地的南部边缘,绕过盆地,然后西逾帕米尔高原,穿过中亚、西亚的撒马尔罕和梅尔夫,再绕过里海南端至位于现代伊拉克境内的塞琉西亚,由此继续西进至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的罗马边境。由于经由这条道路运往西方的货物,数量最大的、最受欢迎的是中国的丝织品,因此便有了“丝绸之路”的美名。这一名称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首先提出来的。

      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完全沟通了欧亚大陆的交通,将东亚的中国文明、南亚的印度文明、西亚的波斯文明、欧洲的希腊罗马文明连在一起,实现了东西文明的大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一体化的进程,其巨大影响直至今日我们仍可强烈地感受到。张骞也因此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不朽人物。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古代中国第一次由一个封闭的国家变成了东亚地区的中心和世界强国,并被融入世界文明的大家庭中,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为之大变。如中国人第一次知道除中国外,还有广大的西方世界,中国人的眼光,也由黄河长江第一次关注到帕米尔以西。可以说,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古代中国第一次真正开始走向世界,而张骞则是古代中国政府遣往西方的第一人,他也因此而被封为“博望侯”,即看得最远、见得最多的人。当然,张骞出使西域代表的是政府并受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所以,他的行为应当看作是国家、政府、民族的行为,他被封为“博望侯”,虽然是中国政府对他个人行为的恰如其分的表彰,但也同时表达了中华民族认识世界的决心和融入世界大家庭的热切愿望。此外,张骞的“凿空之行”(即探险、冒险)也反映了汉代人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渴求建功立业的精神风貌。

      现在,一提起丝绸之路,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张骞,认为丝绸之路是张骞通西域后才开通的,这实在是一个误会。丝绸之路并非始自汉代,无论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发掘均表明,早在汉代以前,这条道路就已存在。如在新疆地区出土的汉以前的各种文物中,有很多明显是外来的,尤其是那些数量较多距今三千年左右的干尸,几乎全是白种人。还有,秦动物纹瓦当图案相当一部分与流行于中亚、西亚甚至地中海沿岸的动物纹非常相似。这种大时空范围内远地趋同的文化现象也表明早在横贯欧亚的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以前,中西间就已经存在着文化交流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由此看出,在张骞通西域前,通过西北内陆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就已存在,只不过最初出现的丝绸之路仅仅是一条非固定的、时断时续的商道,而且经由这条商道所进行的贸易大多以是民间为主导的、自发的、零星的、小规模的。只有到了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汉王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正式的友好关系并运用政府力量实施了各种有利于通商交往的措施后,才使得这条早已存在的贯通欧亚的交通大道获得了大规模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畅通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