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 » 学术成果 » 学术论文
博物馆免费开放:在路上,在正确的路上
2008-12-15 10:15:38 阅读数:

 

刘宇生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17大报告所阐发的文化生产力理论明确要求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建立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发挥文化生产力的内容、科技、资本、服务核心要素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这正是我们文博工作的出发点,典守难辞其责。当前博物馆免费开放就是贯彻落实十七大“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精神的具体行动,是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方法,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传承弘扬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有效途径。 

      免费开放为业内和公众普遍叫好之时,我们关注到另一种解读,来自业内的成分要大一些,那就是“政府买单解决了我们的生存危机”。诚然,全国诸多的文博开放单位的确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伸手财政、养人财政甚或入不敷出,门可罗雀和厚重的文化内涵反差甚大。文博队伍隐现着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困扰,崇高的使命感、精诚的敬业意识和热忱的服务态度开始缺失。我以为政府买单于如此态势下的博物馆是深化了我们的生存危机,因为博物馆存在的理由和意义在于实现博物馆使命和公众文化权益。只有主动的、充分的、很好的发挥文化生产力要素作用,担当起为公众服务、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责,我们才有立足点和话语权。

      那么免费大餐的质量如何?怎么让大家都想吃,都来吃?而且能吃好,搭配的有营养?我们何以发挥社会职能,实现历史重任?我想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略陈管见。 

 

 

      基于供需关系所产生的交换即形成市场,从纯商品意义看,只要存在,就有买主;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因此博物馆免费大餐的内容是核心,直接引发受众消费需求。内容表现为博物馆的声誉品牌和馆藏文物资源,这个方面我们是有实力的,在博物馆所在区域乃至更大范围也是有影响力和威信的,我们的专业性、可信性、表达方式是值得受众感受和享受的。再来分析受众的消费心理:

      首先,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级说,人需要休息放松,需要安全感,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得到尊重,最终实现自我--生成意志和激励心。那么,博物馆无疑是满足这一切的最佳环境之一。

      其次,克勒•勒温的拓扑心理学表明在心理环境中,存在场作用对人的吸引和排斥。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繁荣大发展的文化环境,在强势确立规范的共同价值,并塑造我们的态度。主流媒介在不断强化这种态度和信念,受众在渗透、暗示、诱导下,集体无意识的接受着文化符号。从而派生的流行和随大流(从众心理)即是广义上的暗示,形成环境和个人连续的信息交流。因此,从辐射度层面而言,博物馆的影响力日渐成为培养文化人格的主导力、领导力之一,在免费开放短期内则表现为爆棚现象,这种集体行为的发展趋势依赖于参与者的相互刺激、模仿和感染。

      必须警惕的是流行也是一种软暴力,因为人有着不能不合群、习惯于在圈子内获得安全感和认同的天性,源于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个人可能被迫与群体一致。所以流行同时是对个人的自在、自由、自主的侵犯和剥夺,井喷之后的腻烦、逆反在馆方和公众之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应。那么让彼此平和接受、实现“走过路过不错过”这一博物馆与公众关系理想架构的前提是激发公众前来感受的主观能动性,要运用改变态度的方法,发挥参照群体、共同参与、互相接触、信息沟通的作用,解决文化输出不够、输出方式方法不当的问题。要确立有别于以往强调历史知识、强化意识形态的新切入点、兴趣点,让公众在这个层面上接受馆方“有意注意的灌输”,引导公众进入更为广阔、深刻、拓展的思维联想空间。

      《圣经》关于建造通天塔的言说表明,人之所以不能取得一致,在于他们说的不是同一语言。其实我们彼此可以努力着讲对方的语言,越是了解不同观点,就会看到存在着潜在的一致和结合点,由此所有问题均可得到考察。那么在当代社会思想文化背景下,我想艺术美这种语言是可以做为切入点的,每个人都有基于自己的审美观感和精神享受。早在1795年德国.席勒在《教育书简》即提出“美育”概念,通过艺术等审美方式,达到提高和教育人的目的,特别是提高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以开展社会美育。当代欧洲则强调艺术就是历史,艺术使人成功,使人有修养,可以增强彼此的理解与了解。英国政府 “建设一个更美好的英国”的承诺之一就是国家博物馆免费开放,其目的也在于增强文化艺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如此,博物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姿态,体现为“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基础上的文化共享与文化参与”,越来越接近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文化艺术情人”形象。“我可以看得懂了、可以对话了”这种愉快效应可增加联结力量,建立牢固的行为模式。而既往的说教性的体验则是伴随着记不住、搞不懂、无收获、没意思的苦恼在减弱链接,使感知博物馆这种行为方式渐趋消失。相信这是一个值得尝试的理念,符合美国历史学家桑代克的因果律:快乐则接受,痛苦则拒绝。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确保参照群体(具备文化休闲自觉意识或有过间接、直接博物馆感知体认的公众)这部分既有观众的关注,至少应注意将一个展览的主题或者卖点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关联。免费开放后的博物馆其区域服务功能空前凸显,通常观众中70%以上是本地居民,50%以上是学生群体,他们渴望了解脚下这块土地的历史、需要汲取文化基因的力量、直接参与创造新的文明进步。这里我以重庆历史博物馆暨中国三峡博物馆“城市之路”展览为例,在建设新重庆城市规划模拟演示器旁边聚集了大量的市民观众,上手操作的同时是激烈的讨论,因为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生活质量。我想这就是以人为本,是“三贴近”的范例。

      在“互动参与性”方面,有一种值得反省的现象,那就是内容不及形式重要,技巧的追求以牺牲题材为代价,在表面的花样文章上着力甚多。尽管我们的陈列设计思想从未定位在“泛游戏化”的角度,客观上给公众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些4D影院、幻影成像所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毕竟,当代生产力特征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基础上出现和影响的产品形态,数字娱乐成为新业态的领军。如此,我们不得不考虑、适应观众的这种需求,蜂拥而上,去和日新月异的数字化赛跑,办好一个精典陈列的难度已不亚于设计春晚和奥运开闭幕式。其实从适应水平原理而言,适应性是有反对面的。当我们觉得不如人、不如昔的时候,或者当我们仅仅有所感觉的时候,我们和公众会讨厌我们所适应的事物,最终形成的是影响力衰减的睡眠者效果。比如深圳世界之窗的大型史诗舞台剧“千古风流”和临潼华清池“长恨歌”舞集,在技术表现形式、手法上的接近,给观众已是一个混沌的概念,没有清晰地个体表征。而所反映的内容才是真正具有震撼力和情感绵延力的。

      内容是需要理解的,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有这样的表述:“感觉到了的东西,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客观上有一个我们感官所察觉到的明显世界,主观上还有一个我们的思想所领悟到的实际世界。这个实际世界是由主观的、符号的意义所构成,这些意义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保持的。互动暗含着相倚,一方或多方的反应取决或依赖于另一方所说所作的程度,社会情境随这种程度而变化。所以馆方在互动中须扮演主动、主导角色,建立系统管理模式,进行综合环境动态分析,研究相互关系和影响,注意听取偏见和异议,并有计划的让观众理解并接受我们必须传递给他们的信息。特别需要考虑的是:观众进入互动情境时的目的和动机?有关情境和将要与之互动的其他人的态度和期待模式?如何达到这些目的的信念和认知?也就是说个人反应在多大程度上是由自己的计划决定的?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而改变态度?在多大程度上基于上述两者的结合? 

      对我们而言,建立在上述意义上的互动才是真正在经营博物馆。而公众的互动参与性并非技术操作层面,应该体现为情感的自由选择,关注、了解、掌握个体感兴趣的信息,完成再造想象和创造想像这一历史私人化过程,发展个性,提高自我。花费时间挣取了精神利润,激发了生活活力。诚如歌德所言“博物馆者,活思想之育种场”, 教育的价值是受教育的人能够问为什么,能够独立找到答案,能够有自己的观点。至于通常理解的“互动参与”考验的是我们的理念和智慧,是把学问做的雅俗共赏、深入浅出如同偈语一般。博物馆界于此正在积极与现代、科技、生态、人性相适应、相对接,在改观、在路上、在创新。 

 

 二 

 

      应对免费开放,我们需要宏观和微观上的理念准备、思维转轨,要遵循国际博物馆学的定义:博物馆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进行征集保护研究。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服务主旨需要政策、投资、生态、保障等系统环境,国家文物局张柏副局长今年的政协相关提案就很具有操作性。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意识、知识技能要借助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及职业技术学院、中小学等全民教育平台,向官员、教师、学生重点灌输,借助各种媒介普及艺术审美教育,提供课外实践,化个人记忆为民族集体记忆。陕西省文物局主办的全省县市长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培训班在全国率先启动就是成功的范例,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免费开放并不意味着国家财政对公益事业的大包大揽,我们要对纳税人负责的。必须走政府引导、行业指导、市场主导、中介辅导、企业主体的产业化道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加强文化原创人才、营销策划人才、经管人才、资本运作人才、行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拓市场,变输血为自我造血,为公众捧出更多优秀、经济、实惠的文化大餐、套餐、盛宴。这也就意味着博物馆集群在人力、物力、环境等资源上的链接和整合,由文化产业链的支撑环节拓展为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区域文化形象标识和社会和谐发展示范区。在17大前后,全国已有23个省提出文化大(强)省的目标,其中13个省市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密集区。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比重普遍在10%以上,美国则高达25%,是仅次于军工的支柱产业。陕西作为西部文明的窗口于此还需努力,陕西文博大军更是责无旁贷,我们任重而道远。 

      免费开放在微观上要求保护、研究、展示、宣教等业务工作的一体化,强调普适性、复合型,为文化阐释、解读服务,为文化产品开发、产业化服务,为博物馆社会化服务;加快展示运作节奏,不断推出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专题参观内容,实现间歇强化以促进公众形成持久、牢固的文化参与行为。实现运作方式的多元化、合作化、市场化,密切文化旅游组团纽带,在国际范围走出去、请进来,成为不同地域文化表现的窗口和文化使者;加快建立志愿者和义工服务储备管理体系,全方位提供社会中介推广服务,在文物保护、收藏、鉴赏等方面做足文章,采用文明小书包、有奖调查征集等激励行为,树立博物馆和文博人的亲民形象;专设文化产业发展管理机构,强化文物信息中心职能,建立发言人制度,培养自己的信息公众人物;研究分析国内外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和实践,出台免费开放管理服务规范,建立服务质量、参观效果等数学模式和博物馆社会评价年检体系,以公众满意度为衡量标准。 

      最后寄语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先行者和后继者,在建设和谐社会、传承先进文化的大道上一路走好,与时代同行,于荣誉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