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通知公告
三八妇女节特辑
2020-03-08 13:12:30 阅读数:

      古往今来,描写女性的诗词语言等大多从容貌出发,今天,我们将借三八妇女节的主题来聊一聊汉代女性修养,通过汉阳陵出土的女性陶俑来说说“汉代的女子教育”

 

01

这是三件陶俑中的第一件

 

 

      考古学家给她起了一个很专业的名字,叫做“塑衣式拱手跽坐女俑”。她长眉细目,鼻梁纤巧,表情自然而略显羞涩,身着彩衣,以拱手的姿态半遮面部。说她是美女,一点儿都不夸张。除了面容秀美之外,她头发中分,发髻绾于颈后,又分出一缕自然下垂,使人顿生飘逸脱俗之感。汉代女性的柔美、端庄无不体现在她的眉宇之间。

 02

 第二件是一位翩翩起舞的舞女

 

 

      她身材高挑,双膝微曲站立,右臂上扬,左臂向内自然弯曲,动作舒缓而典雅。苗条的身材,曼妙的舞姿,仿佛正随着音乐节拍舞动,静态的形象中蕴含了丰富的动态美。透过她,我们仿佛看到了西汉美女赵飞燕掌上起舞的风采,同时也感受到她苦练歌舞的坚韧和对技艺的执着,这应该也是一种艺术领域的“工匠精神”吧。

03

第三件是一位身着四重深衣的女子

      她屈膝、含胸,双手拢于宽大的袖筒内,端庄肃穆,这种站姿是汉代宫廷里宫女“肃立”的形象。据西汉贾谊的《新书》记载,最正规的站姿叫做“经立”,经立时,要挺胸抬头,臂如抱鼓,这种站姿便于在重要场合行礼叩拜。在她身上,我们仿佛能看到汉代女性雍容娴静、沉稳庄重的仪态和神韵。

那么,这些美女是如何产生的?

概括来说,大致有三点

01

      第一是文化影响。汉代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而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要求让她们具第一是文化影响。汉代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而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要求让她们具有了温柔、内向、含蓄的阴柔之美,同时又有着一种典雅华贵的人格禀赋,使她们展现出一种外柔内刚的精神气质。此外,她们的姿态也渗透着那个生机勃勃的时代的浪漫、开放、大气,然而她们的举手投足,又都完全符合礼治的要求,绝无半点“行止踰礼”,说明那个已经进入到高度文明礼治的西汉社会,对女性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02

      第二是家庭教育影响,汉代对女子有规范而严格的德、智、美教育,这些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女子们需要掌握纺织、女红这些生活必备技能,学习音乐、绘画、舞蹈的艺术才能,进一步还要接受诗、书、经、史的文化教育。就像《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到东汉邓太后执政期间,她征召五岁以上的皇室和邓氏子女共七十多人,一律到专门开设的学馆中学习经书。邓太后为皇室和邓氏近亲的子女开办了学堂,可以说是把女子家庭教育上升为学堂教育。这样开拓性的教育理念,在当时可称得上一大创举。

03

      第三是当时女性的地位,这里,不能不提一提西汉成帝时的班婕妤。《汉书》记载,西汉时期,汉成帝的宠妃班婕妤,她知书达理、才华盖世,被成帝视为良师益友,被王太后称为后宫嫔妃的道德楷模。从魏晋一直到清代,文学评论家都给予了她的文采最高的评价,甚至被评为古代第一。许多人用“中国古代最完美的女人”来歌颂班婕妤,可见她的历史影响。班婕妤代表了在礼治教育下,汉代女性在精神文明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高度,也可见西汉时期对女性“德智美”教育的巨大成功。

      虽然这些都是统治阶级的教育模式,但也反映了汉代对女子教育的重视,对礼法规范的尊崇。从西汉的高后吕雉、班婕妤、王昭君到东汉的邓太后、班昭、蔡文姬,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女政治家、女文学家、才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今天,我们通过三件汉阳陵的珍贵陶俑,了解了她们的故事,也学到了她们背后的文化。文物是会说话的,文物是有故事的,希望大家也能像这些美丽的陶俑所体现的文化精髓一样,做一个自然质朴、知礼和善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