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概述 » 大事记
大事记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2021年度报告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院信息公开水平,现根据博物馆年度报告公开工作要求及《博物馆信息公开指引》,我院特编制本报告,接受社会监督,方便公众有效利用博物馆资源。 

2021年,我院在省文物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理事会的科学决策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复杂态势,紧紧围绕博物院主责主业,确保全院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展开,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 

一、强化党建引领,夯实党建工作基础

(一)强化院党总支自身建设

院党总支充分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科学决策“三重一大”事项。进一步落实院党总支委员会、中心组理论学习会等制度要求,全年共召开党总支会议26次,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17次。

在局党组和局直属机关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选举产生新一届院党总支。此外,我院先后召开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考核会、党支部组织生活会,院党总支和各支部签订了党建目标任务书。

(二)积极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在院党总支领导下,各党支部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各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党支部书记带头讲党课,严格按照上级规定完善党员积分管理。持续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集中培训。

以主题党日活动为纽带,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三个党支部在商洛市山阳县漫川关镇共同举办“牢记嘱托 缅怀先烈”主题党日暨党员教育活动;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第八党支部党员开展党建交流活动;与陕西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党支部、西安市碑林区南门小学党支部联合开展“文教融合促‘双减’ 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党日活动;与西北工业大学联合开展“馆校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党日活动,并正式签订《遥感物探可控考古试验场建设》合作协议书,切实发挥了党支部的组织协调作用,搭建了我院与帮扶联系村、兄弟博物馆、高校合作交流的桥梁,是推动我院博物馆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中,“牢记嘱托 缅怀先烈”主题党日活动和“文教融合促‘双减’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党日活动,均入选省局2021年度“十佳主题党日活动”。 

(三)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从3月中旬起,按照局党组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方案的要求,院党总支多措并举迅速启动,多次组织全院党史学习教育专题会,指导3个党支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各党支部分别建立以助力稳定和人才培养,有序推进文化惠民及完善民生需求项目等为主要内容的“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台账,并推进落地实施。

创新学习形式,丰富活动内容。陆续开展了“学百年党史 读红色经典”、“学党史 忆初心 促发展”活动,发布党史学习音频51期,3人获奖;上报我院参与省局“党在我心中”征文5篇;完成报送省局2021年度读书学习心得体会文章共4篇,均获得一、二、三等奖;完成上报省局“德润三秦 家风传承”家风故事征集内容共12篇;开展“党史知识答题竞赛”活动,共86人次参加;组织全体党员职工参观陕西省庆祝建党百年主题展,赴赵梦桃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参观学习座谈,积极践行“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总要求。

不断提高我院党史学习教育覆盖面,持续发挥群团组织作用。院团支部与院工会共同完成《砥砺前行20年》纪念册的编辑出版工作;策划开展了三期“汉阳陵青年文化沙龙”系列活动,以开拓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为宗旨,团结和带领青年职工,为汉阳陵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与此同时,我院5名党员获评局直属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第二党支部被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结合庆祝建党百年活动,对 15名院级优秀共产党员进行表彰,树立榜样作用。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我院党员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大幅提升,凝聚力日益增强,优良作风、氛围日渐形成。

(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高效衔接

202010月,我院参与扶贫的商洛市山阳县实现整体脱贫。今年年初以来,院党总支先后多次到帮扶村调研座谈,对接帮扶项目和资金投入情况。525日,中共山阳县委、县人民政府向我院致送《感谢信》,对我院多年的驻村帮扶表示感谢。6月,我院新一批驻村干部已到岗履职,先后参加县、镇相关培训会,村党组织党史学习教育和专题组织生活会,参与防返贫动态监测、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等专项工作。及时拨付年度帮扶资金,有力支持重点帮扶项目龙湾道路拓宽工程高质量完成。与帮扶村联合开展为期四天的“博物馆与全运会”线上夏令营活动内容丰富,为乡村儿童提供优质文化教育服务。今后,我院将积极做好产业扶持工作,进一步发挥文博单位资源优势和行业特色,以乔村遗址公园为纽带,积极支持漫川关镇文旅事业发展。

    二、坚持科学管理,提升行政工作活力 

(一)理事会制度稳步运行

第二届理事会共召开3次会议,其中2次线下会议分别审议通过了博物院2020年度工作报告及财务报告、2021年度上半年工作报告及20212022年度预算情况,并就之前理事研判工作的落实情况作了报告。法人治理结构体制机制优势显著,党的领导和理事会决策实现有机融合。

(二)行政管理决策水平逐步提高

不断优化月、半年、全年目标任务考核方式,科学运用奖惩机制,切实提升各部室、各岗位工作效能,考核体系运转良好。全年共召开院务会41次,研究议题130项,注重事前沟通和工作通报,坚持纪检部门全程列席监督,财务部门了解掌握经费需求。

进一步发挥制度激励导向作用,强化合同管理,制度化规范合同签订流程及相关人员职责,确保各环节依法合规。我院节能工作成效显著,节能考核在局直属系统位居前列。

(三)人才梯队建设逐渐形成

领导班子从博物院中长期发展战略出发,为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积极性,通过人员招聘、岗位聘任、岗位调整及人员培训等方式,进一步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我院根据实际需要,通过2021年省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会计1名、教育员1名,通过陕西省文物局直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高层次、紧缺和特殊专业人才宣教讲解研究人员1名。为进一步落实省委巡视组整改意见,加强党建工作,提升督办效能,增设1个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岗位,按照干部选拔程序,聘任高学历的年轻干部担任,这是加强对年轻干部培养的有力举措。结合我院实习人员和离岗创业返岗人员情况,进行局部岗位调整,增强了行政管理、文物保护、社会教育及安全保卫等方面的人员保障。在基础培训以外,我院还采用挂职、借调等方式,促进人才工作能力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今年我院共有4名人员分别借调至行业不同领域,与陈列展览、文物科技保护、考古及纪检监察等方面专业力量较强的单位加强人才学习交流。这些措施的实施既为我院储备了人力资源基础,又进一步完善了人员结构,符合我院目前发展的实际需求。

三、不断创新实践,提供优质社会教育产品

(一)发挥文博优势助力全省重要工作

迎接和助力“十四运”,我院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传播体育文化 共襄全运盛会”系列文化活动。该系列活动包括“体育文化五走进”“蕾蕾体育课堂”“馆宝讲国宝”“博物馆与全运会”线上夏令营等内容,获得了十四运组委会高度肯定,并被收录于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办公室《每日要情》(第1814期),活动期间共有164.2万人次在线观看。“汉代体育运动”系列视频在学习强国陕西学习等平台发布,并在西安市3000辆公交车移动电视循环播放一个月,观看人数每日达到百万人次。此外,中国日报、中国旅游报、中国新闻网等国家主流媒体对各项活动分别进行宣传,新闻报道共计百余篇,进一步提升了我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传统品牌活动稳步推进

持续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推出的“跟着节气游阳陵”微课和“阳陵二十四节气”系列线上教育课程,被《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以“漫绘·节气”和“节气小课堂”主题进行专题推送。应邀加入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彰显我院在加强二十四节气研究阐释、科普推广、开展传承活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在“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日期间,我院组织策划了“汉代达人秀”线上和线下课程,以多种方式发挥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作用,让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其中,《博物馆说——汉阳陵博物院:着衣式陶俑》《我在古都修文物》《当博物馆遇到全运会》《文物里的体育》等社会反响良好。特别是51日,《央视新闻》“五一劳动节特别节目”《新兴职业跨界体验 花式劳动也光荣》,以《体验文物修复 还原千年历史》为题,对我院文物修复和科技保护工作进行了长达40余分钟的现场直播,新浪微博观看量29万,各平台观看量290万,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

(三)馆校融合取得新进展

通过与清华附中秦汉学校联合承办的“记忆与荣光——传承优秀文化 践行时代精神”宣讲活动、与西安外国语大学合作举办的“五月初五过端午馆校共话中国情”主题活动、与西安碑林区南门小学开展“一书一世界 馆校共全运”儿童节主题活动、“红色体育·追溯千年”开学第一课等活动,进一步加深了馆校合作的深度和内涵。尤其是“博悟·搏艺——汉代体育运动双师课堂”系列课程,该课程是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精神要求,整合博物馆教育员和学校教师资源的积极尝试,充分利用5G网络使博物馆教育资源突破地理时空的限制,使博物馆教育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我院还深入发挥“陕西省研学实践基地”职能,制定出台《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研学旅行实施方案》,积极开发特色研学项目,拓展博物馆文化服务新路径。

积极拓宽特殊人群教育范围,持续举办针对盲人、聋哑人、特殊儿童和老年人文化关爱活动,全年共举办文化关爱活动20余场次,巩固公益文化惠民成果。在2021年省科技厅举办的“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中,我院被评为“陕西省科技之春宣传月先进组织单位”。在省科技厅举办的“百年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发展”2021年陕西省科普讲解大赛中,我院讲解员荣获得个人三等奖。

    (四)媒体宣传推广见实效

 顺应疫情条件下博物馆新业态,我院在线推出了“阳陵微课堂”“微展览”及“二十四节气”等主题教育活动,结合重要节日和传统节令举办线上微课和线下活动数百场。积极对接《中国日报》、《陕西日报》、新华社、陕西广播电视台等中、省主流媒体,以受邀采访、专题报道、“重点稿件推送”等方式,不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持续增强我院社会影响力,宣传教育网络矩阵基本形成。

全年,我院官方网站共发布新闻稿134篇、通知公告27篇,报送省文物局网站发表新闻稿90余篇,网站浏览量36万余次;直播讲座及活动9次;发布藏品介绍、线上教育课程及馆内资讯等75篇,粉丝两万余人,阅读量总计281万次。其中,由陕西省科学技术厅举办的“2020年度陕西省科普微视频”大赛,我院制作的微视频作品——《蔡伦造纸术》在全省64家单位报送的133部微视频作品中脱颖而出,微作品排名第一;已经发布4期的《行稳致远——中国牛文化》线上微展览系列受到了业内专家和社会公众的高度赞扬,国家文物局“文博中国”和省文物局“汉唐网”等国家和省级公众号分别进行了转载,取得了非常良好社会效应;我院“名家谈阳陵”系列讲座之《汉阳陵的考古发现及其价值》成功入选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之云讲堂项目十佳。

四、立足资源优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一)深挖文化资源,打造优质展览

在陈列展览方面,我院承办的“治世之光——西汉帝陵考古成果展暨致敬考古百年展”,向公众完整诠释汉代“治世之光”。“巍乎盛景——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基本陈列”荣获陕西首届(20182020年度)博物馆优秀展览评选优秀奖第二名。充分利用汉阳陵东区陪葬墓外藏坑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实施《东区陪葬墓外藏坑遗址数字化展示》项目,丰富和扩展我院展陈方式和内容,目前省文物局已经批复同意该项目,并完成方案编制。通过向社会提供高质量文物展览,发掘阐释文物背后深层优秀历史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文物展览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活化文物资源,拓展文创品牌

在打造文化品牌方面,继续致力于为公众提供优质文化创意产品,提升特色文创IP品牌的影响力,通过多种渠道展示宣传汉阳陵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其中,“星汉灿烂”系列文创产品获得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主办的“全国百佳文化创意产品”评选活动第三名;“汉风无极”系列文创产品,荣获陕西省博物馆协会2020年第三届陕西优秀文创作品评选会“特等奖”;“星汉灿烂”系列文创产品,荣获“二等奖”。

在文创产品推介方面,提升与推广并重,一方面升级网店,并与环球网合作,录制文创视频,在其“国潮有礼”新春推介频道推送。线下多渠道宣传,在游客服务中心开办“文创展销店”,方便游客现场体验、消费,通过“三走进”进行渠道布局,走进书城(曲江书城)、走进商场(暂未进行)、走进展会(全球授权展•上海站、北京平谷休闲博览会、第五届丝博会、“5.18国际博物馆日”),对我院开发的文化创意产品进行营销推广,在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同时,也实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我院与安康市政府合作开发的秦汉古茶系列产品,在2021“国际茶日”主题活动中获得高度肯定。我院应邀在平利茶山现场向省市县领导和行业专家做了主题推介发言。

(三)促进文旅融合,弘扬历史文化

在文旅融合方面,结合自身优势资源禀赋,主动适应引领公众需求,以“文化+旅游”的形式打造“金秋踏古·银杏季”系列活动,成为了汉阳陵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品牌。“金秋踏古·银杏季”活动入选2021年“文化遗产特色旅游活动开发”百强经典案例,并荣获了2020中国(陕西)文化和旅游总评榜最受瞩目文旅融合品牌活动奖。该项目作为文化遗产特色旅游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四运”开幕期间,我院在地铁2号线推出独具特色的“汉阳陵主题专列”,以馆藏资源为依托,以地铁为宣传媒介,形成范围较大、时效性较强的宣传效果,受到市民关注和喜爱,获得了“2020陕西文明旅游景区”荣誉称号。

(四)注重对外交流,扩大文化影响

在对外文化推介方面,根据国家文物局相关要求,我院按时完成了《“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最佳实践”案例申报表》的填报工作,内容涉及法国、德国、土库曼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成“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柏林MDH汉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签约”工作;积极推进我院与法国维埃纳高卢罗马博物馆签订关于友好博物馆的合作协议;我院专家应邀参加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21年会”线上会议,并做主题发言;邀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留学生到我院体验“穿汉服 学汉礼”系列文化活动,聘请该校土库曼斯坦留学生白姗姗为我院汉文化推介使者,她主讲的“姗姗与白姗姗”在省文物局举办的“秦娃说---我的国宝开场白”短视频征集大赛中,以点赞量和转发量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最佳网络人气奖”。这些都是积极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对提升外国人民对中国优秀文化认知和热爱意义重大。

五、强化藏品管理,深入科学研究

(一)逐步完善藏品管护体系

按照巡视整改和省文物局关于藏品管理“双随机一公开”相关要求,不断提高文物库房管理和藏品管护水平,修订完善《汉阳陵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文物藏品库房人员出入制度》等多项制度,文物藏品管护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藏品管护体系逐步完善。

(二)有效加强科技保护水平

《汉阳陵保护与利用规划修编(初稿)》经省文物局等相关专业单位评审,《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营规则》通过评审,为高质量推进遗址公园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汉阳陵帝陵东侧K21外藏坑西北角坑壁加固及渗水治理工程”项目于5月份已完成全部施工。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开展的《基于微痕检测的汉阳陵着衣武士俑服饰研究》项目已完成文物采样、分析、检测等工作,并形成研究报告。“汉阳陵帝陵外藏坑遗址预防性保护稳定评估”和“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馆藏铁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方案均获省局批准、评审,并按照专家意见完善方案。与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开展的“汉阳陵陶俑衣物调查研究”科研项目正有序推进;完成了罗经石宗庙遗址临时性抢险保护施工和“汉阳陵南阙门防渗工程方案设计初稿”。我院还积极尝试探索利用互联网开展中外文化云交流,与法国维埃纳高卢罗马博物馆成功举行博物馆间文物保护线上交流会。

(三)文物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汉阳陵与汉文化研究》第四辑正式出版,内容涉及陵墓研究、历史文化研究、文物研究及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等,对推进汉阳陵科研建设、提升汉文化研究水平、深入阐释汉文化时代价值具有积极意义;省级科研课题《文景时期的随葬品与汉代社会文化研究》顺利通过立项评审工作,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已经全面开展;联合省考古院撰写的《汉阳陵东区陪葬墓M3之外藏坑考古发掘简报》已在《考古与文物》上发表。《遗址博物馆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已完成前期工作,待印刷出版。适合低龄儿童阅读的《汉代体育游戏》绘本首发,以图画的形式介绍骑射、举重、纸鸢、蹴鞠、角抵、举重、投壶等汉代体育项目。

六、重视各类风险管控,营造安全发展环境

(一)疫情防控有序推进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和上级安排,召开防疫防控专题会5次,优化应急预案,制定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施细则》,坚持“日报备”制度,向省文物局上报我院每日疫情防控情况及出省人员情况。根据窗口服务单位开放要求,积极就近联系医疗机构为全院职工接种新冠疫苗,接种率达95%

(二)防汛抢险处理得当

今年入夏以来,降雨量持续增大,险情频出。为确保汛期人员和文物安全,结合我院防汛工作实际制定《防汛工作预案》,加强汛期值班值守,组织联合防汛应急演练,有效确保了汛期游客、人员、设施和文物安全。

(三)隐患排查整改及时

树立“大安全”理念,以隐患整改为重点,落实监督检查和安全保卫职能。年初,我院制定了安全保卫工作网格化管理制度,委托专业部门进行安全评估后,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做了各类安全预案,内容涵盖安全工作的各个层面和各个岗位,并得到较好落实,成为博物院安全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投入资金百余万元用于各类安全软硬件建设提升,使各项安全工作基础落到实处。强化提升各岗位工作人员应急处置和备战突发事件能力,有效防范和遏制安全事故发生,即将实现第23个文物消防安全年。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

202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