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 » 学术成果 » 学术论文
发挥资源优势 推动文博相关产业发展
2011-01-05 15:54:07 阅读数:

 

作者:郭宪曾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文化遗产特征的文化产品,尤其文物复仿制及其相关的创意产品,越来越受到关注。虽然文化遗产的管理机构包括博物馆、文管院所等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单位,不是文化产业的经济主体,但是,在发展文化遗产相关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和推动作用。

 

       一、文化遗产为文博相关产业研究生产提供丰富的资源

 

      文博相关产业,尤其是文物复仿制等创意产品,必然以文物资源为依托,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及其悠久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周、秦、汉、唐等14个王朝在陕西境内建都,历时1100多年,历史上遗存大量的文物,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据最新的文物普查数据,全省有文物点8.4万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965处。最近汉阳陵、秦始皇陵、唐大明宫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陕西省境内有12处20个文物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全省有博物馆164座,处于全国领先位置。馆藏文物100多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04831件。各类文物保护管理、科研机构317个。另外,国家科技部、国家文物局在陕西建立了文物保护国际科技合作及陶质彩绘、砖石质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西安成立了“西安国际保护中心”。历史的原因使陕西成为独具特色的文物大省,文物资源具有至高性、系统性、丰富性的诸多特点。其异常珍贵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既是文物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创意的源泉,为文博相关产业的起根发苗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文物元素、文物信息、文物知识可以通过创意的组合形成文化产品投入市场,对于宣传博物馆及其文物知识,丰富社会的文化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抓好文物保护基础上,支持文博相关产业发展

 

       陕西文物系统很重视文博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文博相关产业的发展。2001年全省举办的第一次文化产业博览会,其中专题展出陕西省的文物复仿制品,受到宣传和文化领域的重视,此后每年的文博会及旅游产品博览会,文物系统突出了文物复仿制品的特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文博单位加深理解文化遗产的发展规律,学习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开展了系统内和社会企业的调查研究,从陕西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的现状出发,提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成为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促进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用文化的力度和厚度提升陕西国际影响力。同时在实践当中努力探索文物商店、文物拍卖、文物复仿制品等方面的引导规范。

 

       为了推进科学发展,陕西省文物局制定了文博相关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贯彻省委《关于加快推进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的措施,要求文物系统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积极扶持相关的文化产业,为繁荣文化产业创造条件。要求重点博物馆要结合本馆藏品以及相关的文物信息资料,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具有陕西地方特色的文物复制创意产品。同时注意利用社会资金,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与民营文物复制企业建立联系机制,促进形成规模和资金优势的文物复制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并通过试点,鼓励文物复制新产品研发。为了形成引导性长效机制,陕西省博物馆学会新成立了文博相关产业专业委员会,从今年开始,定期举办全省文物复制创意产品展示与评奖活动,以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研究和指导。为了提高文博相关企业的依法经营能力,坚持每年举办全省文物拍卖、文物商店、文物复制企业法人法律培训班,并对诚实守信的文物相关企业进行表彰。支持文博单位和社会企业发掘文物的文化内涵,积极研究、制作或者生产出更多有特色的相关文化产品来,不断满足人们的多元文化需求。

 

 

       三、文博相关产业迎来加快发展的机遇

 

       近年来,全国大力推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综合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陕西也有48家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全省每年约有1500万游客进博物馆参观,比免费前增加三分之一。除了看完博物馆陈列的精美藏品,为了保留记忆,游客总想带点什么回家,根据这种文化需求的心理,最近文物系统参加全省旅游商品博览会,确定的主题定位就是“把博物馆文化产品带回家”,而上一届的主题则是“面向大众、成果共享”。参加的主要展品是文物复仿制等文化产品。这些产品最根本的价值是文化价值,使人们在消费文化商品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这种社会的需求我们已经明显感觉到了。

 

       从客观环境上看,各级党委政府都愈来愈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注重在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同时,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供给能力。特别重要的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将预示着国家和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并出台一系列重要的政策。陕西的经济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文化软实力的积极作用已经显现,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公众对文化产品的兴趣日益增长。新一轮文化建设将蓬勃兴起,文物复仿制和其它文化产业一样,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四、文博相关产业应该拥有自己的精品

 

        就文化遗产领域相较而言,文物复仿制是与文物形态最紧密的产业形态,比其他业态相对成熟。陕西省文物复制业总体上是改革开放后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有文物复制企业72家,2000年以来,产品的品类和质量有了较大的进步,一些产品先后在国内外举办的展评中获奖,赢得了声誉。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省文物复仿制企业年销售额达3526万元,2007年后每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但是,发展态势总体上与文物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对文博相关产业的认识不够、发展意识不强。二是产业水平较低。多数企业存在资金少、人员少、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的问题,难以形成规模。三是市场发育不完善。以文物文化为载体的复仿制市场还没有形成功能完备、充满活力、开放有序的运营体系。文物产品的商品率不高,消费市场不成熟。四是精品意识不强,缺乏竞争力。市场销售的文物复仿制品中,人所熟知的老产品多,还有一些质量低劣,而具有创意的新产品很少。影响了文物复仿制品市场的发展。

 

       文物复制及文博相关产业要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关键是要拥有自己的精品。产品的质量要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用户满意程度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研究文物资源中有利于复制的内容,从立意层次上提高。既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也有使用价值或极好的可视性和欣赏性。文博系统应有研究和管理这方面的人才。其次要树立品牌意识,形成精品系列。国家一级、二级博物馆资源实力整体较强,应当研究开发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复制品,文物复制企业应有发展意识和创新思维、实现自身的超常发展,努力成为本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三是文物行政部门在法律许可之内,对文物复制品产业给予政策支持,采取定期评估、联合试点等方式给予重点扶持,积极培育博物馆文化产品的研发基地。这里需要提出的是文物复制品必须忠于原作。严格按照文物原件的形制、色彩、纹饰、质地、制作工艺等进行,保持文物的原始形态。文博单位要有知识产权的意识,通过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发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从事文物复制拓印的单位,应依法向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认真执行和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规范运作机制,积极创建社会认可的、信得过的企业。努力使特色鲜明的文博相关产品打开市场、赢得效益。

 

       文物复仿制实际是拓展文物利用的领域,利用的过程既是创造经济效益的过程,也是传播文化、启迪心智的过程。应当看到,文物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在数字信息、影视、出版以及制作等产业领域,都有很广阔的创意空间。这是文化遗产发展的应有之义。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文博单位与市场主体加强合作,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用精品承载文化遗产的精神元素,推动具有文博特色的相关文化产业,这是发展的方向。以期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来源:中国文物报(2010年12月29日第7版)